牢记总书记嘱托!碧水源“膜法”守护洱海之源!
发布时间:2022-05-23来源:碧水源
在风光旖旎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有一个高原淡水湖泊,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这个每逢夏季便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驻足流连的“避暑胜地”,却也曾面临严峻的水体污染,一度黯然失色。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在洱海边和当地干部合影后殷殷嘱托道:“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牢记嘱托,铁腕治污。云南省委和省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洱海流域水环境,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全力开展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其中,中国城乡旗下的高科技环保企业碧水源以其特色、创新的“膜科技”解决方案,担纲了洱源县(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项目的投建重任,让从洱源县这个源头流出的每一滴水都变成“保护洱海之水”。
在当地政府和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洱海,碧波万顷,水清似玉。据国家生态环境部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和2021年洱海实现水质为优,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秀美的洱海风光中,当地经济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乡亲们的美好生活更有盼头……
源头治理,吹响洱海保卫战冲锋号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洱海的发源地洱源县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治湖先治水,治水需治源。洱源县为洱海提供了近59%的地表径流水量,其截污治污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关键战役的成功与否。
因此,洱源县(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项目,不但在整个洱海保护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湖泊治理领域也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借鉴价值。由此,该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水环境治理专家和业界翘楚竞相“比武”,最终“花落”碧水源。
2016年11月,洱源县(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吹响洱海保卫战的冲锋号。该项目包括新建1个中心城区再生水厂、5个镇级再生水厂、53个村级站点以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
碧水源在洱源县采用了自主研发的MBR高性能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乃至Ⅲ类标准,实现截污治污全覆盖,从而达到改善洱海水质的目标。
每年为洱海补充超300万吨优质“新水源”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总书记站在洱海旁的嘱咐,碧水源人牢记于心,负重致远,撸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底,覆盖洱海流域6个镇乡、52个坝区行政村、338个自然村、20.63万人的洱源县(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项目提速完工。
面对洱海II类到Ⅲ类标准的水体要求,碧水源怀揣着“含金量”极高的硬核技术,胸有成竹。其自主创新研发的“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是碧水源承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高品质再生水与水体净化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课题研发成果,这一技术曾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和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技术)为核心,实现污水超净处理,出水水质优于地表Ⅲ类。该技术与异地远距离调水相比,在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位于洱源县茈碧湖镇东南部的洱源县新水源厂,采用“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后,实现了处理工艺上质的飞跃,为水环境敏感地区和高原湖泊的治理树立了全新的标杆。其出水水质已从之前的地表水IV类上升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每年可从污水中为洱海提供超过300万吨的优质新生水资源。
经过碧水源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处理后的污水华丽变身,形成了汩汩“新水源”,往南源源不断注入洱海,顺利完成“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的任务。
村镇治污,形成“三全一高”的洱源模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碧水源通过采用自主研发的创新“膜技术”和膜设备,创造了“三全一高”的洱源模式,即村镇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及高标准出水。此举有利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了让人们击节赞叹的“净水”奇迹。
村镇污水处理问题复杂多样,如果简单照搬复制城市污水处理模式,可能会水土不服。碧水源经过实地走访调研,由表及里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在洱源县首次总结实现了“三全一高”模式,即:通过在村镇铺设自农户至水厂的管网收集系统实现“全覆盖”;对农村的洗涤污水、粪便污水、禽畜污水、餐厨污水采用化粪池进行“四水共收”,实现了农村污水治理的“全收集”;对较为集中的村镇通过管网把污水汇集到城镇污水厂进行处理,而对于偏远且分散的村镇则采用碧水源自主研发的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ICWT,从而实现了村镇污水的“全处理”及高标准出水。
ICWT具有模块化占地小、运输便利、安装快捷、高效节能、无需专人值守等多重优点,并且,该设备采用了碧水源自主研发MBR高性能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确保出水水质达到了地表水IV类标准,该出水标准已远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最严格的A类标准。碧水源开拓创新,不断书写着因地制宜搞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村镇环境的精彩故事。
碧水源“洱海经验”,频获肯定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2020年1月,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考察云南,充分肯定洱海保护的治理成效,作出“希望你们守住守好洱海”的殷切嘱托。
碧水源在这场碧水保卫战中形成了独特的“洱海经验”,助力云南大理延续“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这一世代相传的美景,获得了多项殊荣和多方肯定。
2016年12月,时任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一行到云南大理州督查调研工作,亲赴洱源县(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项目等地进行实地察看,对碧水源的项目进展给予高度肯定。
2018年11月,时任云南省委书记陈豪率队赴大理白族自治州督促检查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实地调研了洱源县新水源厂,并听取了碧水源参与洱海治理的相关工作汇报,获得了充分肯定。
201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130项典型做法给予表扬,其中包括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防治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由碧水源参与的洱源县(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为洱海保护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9月,在2020(第十二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碧水源投资、建设、运营的洱源县新水源厂入选“100座‘双百跨越’标杆污水处理厂”首期榜单,被评为生态优美标杆污水厂、信息化集成标杆污水厂、厂网一体化标杆污水厂。
可以说,碧水源采用“膜法”有效治理洱海水源地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洱海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有效转变。大理跳出了“就洱海抓洱海保护治理”的框框,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助力云南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在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治理下,当地的发展路子将会越走越宽,绿水青山将永远造福人民、泽被子孙。